骆宾王,大约出生于公元626年,成长于一个官家之中,他的父亲官至青州博昌县令,家境还算殷实。可惜天有不测风云,骆宾王之父英年早逝,从此之后骆家家道中落,从此流落于山东诸地,生活十分艰苦。
好在骆宾王年少时已经读过不少书,小时候就颇有才名,长大之后同样诗才过人、满腹经纶,古时候讲究学而优则仕,骆宾王跟很多诗人一样有着相当的政治抱负,于是便以才举官,成为了东台详正学士,拜奉礼郎。
但骆宾王的官场生涯却并不顺遂,曾经接连遭遇了几次任用与贬谪,但他却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,一直在不断努力着。第一次贬谪,直接将他发配到西域去戍边了,但他凭借战功有成为了长安主簿,在公元678年时更是入朝做了侍御史。
彼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期间,天下百姓对后宫干政皆有非议,而骆宾王就是其中十分激烈的那一个。他曾经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,结果获罪入狱,释放之后又遭到贬谪。
公元684年, 骆宾王在江南扬州结交徐敬业。彼时武则天已废唐中宗,李唐皇室已岌岌可危,骆宾王便随徐敬业一同起兵反武,结果不久之后徐敬业就兵败身亡,而骆宾王就此生死不明。
以上,就是骆宾王跌宕起伏的一生。骆宾王作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,其诗文水平是相当之高的,但是很多人对骆宾王却并不十分了解,得知这个名字,也大多是因为一首诗而已,这首诗就是著名的《咏鹅》:
鹅!鹅!鹅!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这首诗想必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,作为我们最早学习到的古诗之一。相传这是骆宾王7岁时所作,当时的骆宾王还住在江南义乌县城北边的村子里,村里有个池塘,里面常常游着几只白鹅,有人听说骆宾王年少有才,到了池塘边上的时候,就让骆宾王以“鹅”为主题即兴作诗,骆宾王稍稍思量一番后,便写出了这首《咏鹅》,此后便传唱千年,留名青史。
以现在的眼光来看,很多人都认为这首《咏鹅》太过浅显,几无诗情,跟李白的《将进酒》、杜甫的《登高》等等诗作相比是远远不如的, 但为何《咏鹅》也能够传唱千年而不休呢?
事实上其实并非如此,首先《咏鹅》并不是没有诗情,只是没有直接的词句来描写而已。但是通读整首诗,其节奏明快,画面清明,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闲适、快活、自由的情感。
另外,《咏鹅》并不是浅显,而是朴素自然。这种朴素其实是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。在《诗经》、《乐府诗集》当中,格律诗还没有成为完全的主流的时候,当时的诗作里就以淳朴、自然的语言寓以真实、质朴、浓烈的感情,譬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的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,用词同样简单,但是意境却十分隽永。比如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一样不加雕琢而浑然天成。
而小骆宾王彼时还没有大量学习格律、骈文,咏出来的这《咏鹅》也颇有一些质朴的真意,这种质朴和自然其实对于诗人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另外,《咏鹅》本身还有一种线条与色彩之美,“曲项向天歌”,在广阔的天维之下划出一道曲线,而后面两句的“白毛”、“绿水”、“红掌”、“清波”,在两对色差较明显的色彩映衬之下,则更刻画出一种生动、鲜明、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景象。
而开头的这三个“鹅!鹅!鹅!”也同样是一绝,一方面接连三次反复咏唱,本身就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,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。另外,“鹅”字跟鹅本身的叫声十分相近,“鹅”字作为开口音,在发音之时会张开嘴巴,气息上浮,咏颂之时会如同鹅叫一般有引颈向上之感,让人可以以自身之姿态联想到真实的鹅在向天高歌的画面,颇有些打破第四面墙的妙处。
总而言之,《咏鹅》能够传唱千年,必然是经过了千年以来无数诗人大家的评鉴的,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的。《咏鹅》虽然用词质朴,但是意境悠长,值得我们反复咏颂,仔细体会。